(2015年1月,武陵区政协委员、农工党武陵总支委员、常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王玉山代表农工党武陵总支在政协武陵区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上作协商发言,并作为集体提案提交大会。获武陵区委书记罗少挟,区长莫汉桃,区委副书记廖可元,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海波,副区长钱盛霞批示。被评为2015年重点提案、优秀调研成果,所提建议列入武陵区政府2015年工作规划。)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体系建设,积极响应常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卫生三年攻坚计划,提高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农工党武陵总支根据区政协的安排,在12月份由铁明东副主席带队,政协文教卫体委和农工党武陵总支部分党员组成调研组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员队伍管理改革创新,多次获得了省、市级的荣誉。
我区区属基层医疗机构12家,其中乡镇卫生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2013年度对卫生的上级补助2364
万元,其中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入50万元(含房屋建设与医疗设备),卫生技术人员工资与福利1178万元,其他(人员培训、会议等)1136万元。在领导重视下,从2014年度开始试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管理改革创新,打破定编定人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定编不定人的编制总额管理。为12家基层医疗机构核定编制数36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258个、乡镇卫生院编制108个。除城西、城南外(城西、城南为购买服务的方式,城西编制数48个、城南编制数27个),其他10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核定编制数291名,现有在岗人员285名,其中定编定人154名,定编不定人131名。
这12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承担全区42万人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在2013年度收治病人1700人次,业务收入2902.5万元(含门诊、免疫),为全区65岁以上的老百姓实施免费体检共?万人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医改时的9大类扩大到2013年的11大类43项工作。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建档率达70%,在免疫规划、健康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及0-6岁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方面均达到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
随着几年来的投入加大,农村卫生体系建设逐步成型。新建了东郊乡卫生院,芦荻山乡卫生院规划选址、立项、环评、能评工作等均已完成,共完成了15家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其中新建4家,改扩建11家。
二、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条件严重滞后。房屋老化严重,医疗用房不足,医疗设备陈旧,就医环境落后,严重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与老百姓就医的需求。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用房均为上世纪80、90年代所建的砖混结构的房子,有的已经成为危房(如:芦山乡卫生院、河洑镇卫生院等),而且房屋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设置规范(如: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丹洲乡卫生院、东江乡卫生院)。医学检查设备陈旧、落后,医学诊断能力差,各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使用的医学检查仪器还是上世纪的淘汰设备(如x光机还是普通的100-200mA的光机,B超还是分辨率很低的黑白B超),有的甚至没有,诊断水平已经远远的落后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一方面疾病早期无法确诊或漏诊甚至误诊而耽误治疗,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老百姓对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2、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所有在岗人员285名,其中专技253人(医生129人,护士72人,检验7人,药房20人,会计8人,其他17人),工勤31人,管理1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34人,初级职称191人,无职称57人;本科21人,专科104人,中专90人,高中及以下34人。凸显出我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队伍人员偏少、整体学历偏低、中高级人才缺乏的问题。上述因素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技术服务能力差,难以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3、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老百姓就医不方便。我区的城区医疗机构大部分都分布在人民路,如:三岔路、城西、城南、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郊乡卫生院、市老年病医院。还有市直、鼎城、民营的多达20多家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过于集中,使医疗辐射半径相互交叉重叠,在辐射半径外的老百姓根本谈不上方便就医。
4、农村卫生室监督管理难,服务能力亟需提高。按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的建设、人员编制、经费都纳入当地政府的统一管理,对所辖村民进行基本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等服务,药品统一进行采购、供应和零差率销售。由于历史原因,村医大多都是由本地“赤脚”医生身份转换而来,村卫生室都是由村医本人自行投入、自主经营,药品、耗材的采购、供应都是由村医自行决定,服务价格自主决定,其获得的利润部分来养家糊口;由于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看病享受一定的报销,但村卫生室是私人经营,无法出具报销票据且没有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政策,新农合没有认定部分村卫生室门诊可以报销,造成极大的不方便;而且随着老一代村医的年龄逐渐增大、本身疾病等原因,部分村已经没有了村医,村医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建议与对策: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建设人民满意卫生,我们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卫生三年攻坚计划顺利实施。按武陵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比例相应提高卫生事业财政预算比例,尤其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技术人员培养的预算。制定好与武陵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城乡居民治病保健需求相适应的武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常德市卫生三年攻坚为契机,统筹安排,将医疗机构的新建和扩建项目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加大推进项目建设的力度和进度。
2、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卫计委颁布的医疗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标准(城市按1000:0.8,农村按1000:1.2的标准),重新制定基层医疗机构的人事编制;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案,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原则,逐步实施定编不定人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编制总额管理,政府按编制总额进行预算与拨款,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铁饭碗”,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局面,以此逐步规范人才引进与考核管理的机制;以公开招考、内部招考等多种形式严把技术人员入口关,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落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计划,对取得更高一级技术职称、学历的在职技术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创新。以此激发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稳定性,促进我区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不断提升我区医疗服务水平。
3、科学筹划,合理布局,方便百姓就医。利用城区区划调整与卫生三年攻坚的机会,完善医疗机构的布局设置,科学、合理的布局医疗机构,彻底改变医疗机构过度集中在人民路的突出问题。清除医疗半径辐射盲区和交叉,以利于方便、快捷的为群众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方便老百姓就医。
4、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①在进行村卫生室硬件建设达标的同时,逐步将村卫生室由个人主办转化为政府主办,村卫生室的日常工作统一纳入到当地卫生院进行管理,政府给予相应的编制、经费投入,以丹洲乡为例,丹洲乡卫生院现在的编制是24个,该乡共有14个村,按一村一医的标准,那么就给丹洲乡卫生院增加编制 14个,卫生院负责安排医生驻各村开展工作,驻村医生享受与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的同等待遇。②利用3到5年的时间,政府财政投入,各村选派家庭贫困且品德优秀、热爱医学的高中生,签订10到15年工作合同后送到高职院进行村医定向培养,学成后回当地工作,一方面解决村医年龄老化断层的问题,另一方面村医队伍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对于一部分年龄大的村医(规定工作多少年)以买断的方式对其给予补偿(财政出一部分、个人出一部分的方式购买社保),逐步建立起村医养老退出机制。这样逐步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365bet体育皇冠 版权所有 承办:常德市人民政府网站 地址:常德市武陵区光荣路88号
电话:010-84125629 新闻热线:0736-7755111 互动热线:0736-7755222 技术支持:常德政府网 备案序号:湘ICP备09005664号-5